1932年9月3日点点盈,一则震惊全国的消息传自山东济南:奉系军阀的头目、绰号“狗肉将军”的张宗昌在济南火车站被枪杀,年仅50岁。消息一出,迅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议论。
事件发生后,主政山东的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立即采取行动,高调派兵封锁火车站,并发誓要抓住凶手。紧接着,山东省政府的参议郑继成主动投案,声称自己是替父报仇。一些报纸大肆报道郑继成父亲郑金声在多年前被张宗昌残忍杀害的事,这些报道激起了民众的同情,大家纷纷要求法院轻判郑继成。甚至连蒋介石也从南京发出了特赦令,表达了宽恕之意。
然而,真相真的是郑继成为父复仇吗?或许,在两个月前的一次饭局中,已经埋下了张宗昌死亡的伏笔。回溯到1932年7月,韩复榘前往北平办事,奉系将领万福麟得知此事后,立即设宴款待他。在这场宴会中,万福麟不仅邀请了韩复榘,还特意请来了同年初刚从日本回国的张宗昌。
当时的张宗昌已经有两年时间不再涉足政务,也没有军权,因此显得十分低调谦和。他接到邀请后,提前来到宴会酒店。相比往常,他通常是宴会的“压轴”人物,这一次却是最早到场的客人。
展开剩余75%宴会的主角,韩复榘,因为刚刚成为山东省的主政者,势力日益庞大,因而他向来有足够的权威。韩复榘到了宴会时,发现张宗昌已经坐在了本应由他占据的主座上,而桌前的名牌上赫然写着“韩复榘”三个字。如果是一般人,韩复榘恐怕会大发雷霆,但他却保持冷静,坐在张宗昌的旁边,面带微笑,表面上与张宗昌亲切交谈。
尽管如此,韩复榘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质问道:“效坤兄,你是不是坐到了我的位置?你没看到我的名牌吗?”张宗昌却不以为意,豪爽地回应道:“向方老弟,你这话说得不对,我先到了嘛!”乍听之下,似乎张宗昌为人直率、豪放,没有什么讲究礼节,但韩复榘那精于算计的心思,早已从这一句话中看出另一层含义。
事实上,在1926年夏天,北伐军大败吴佩孚时,许多军阀纷纷开始反思自己的位置。在当年的12月,张作霖与孙传芳达成了协议,互相支持。随后,张宗昌带兵南下,协助孙传芳抗击北伐军。此时,张宗昌在山东暂时有过一段统治历史,直到1928年北伐军的强势反攻才迫使他撤退到天津等地。张宗昌此番“先到”的话,韩复榘自然理解为他有意恢复昔日的势力,或许是在为卷土重来做准备。
这场宴会,恰似一张精心设下的“鱼钩”,正等待着张宗昌上钩。韩复榘返回山东后,越想越不安,最终得知张宗昌重新回国的消息——原来是张学良邀请张宗昌回国,欲任命他为抗日联军司令。这一消息让韩复榘深感不安:一旦张宗昌重新掌握兵权,必定会威胁到他自己的权力。因此,韩复榘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为了避免让张宗昌起疑,韩复榘巧妙地给他写了一封诚挚的信,邀请他前来济南“商议大事”。老谋深算的张宗昌虽然有着“三不知将军”的外号,却并非傻瓜,他并没有急于回应这封邀请函。然而,韩复榘并没有放弃,他委托张宗昌的好友石友三去游说,最终让张宗昌心动,决定赴约。
尽管孙传芳、张学良、吴佩孚等人纷纷劝阻张宗昌,建议他不要去济南,但张宗昌依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往。9月3日,韩复榘终于开始行动,他指示石友三收缴张宗昌的武器,并收买了张宗昌的随从。随后,济南火车站的枪声响起,张宗昌最终倒在了血泊中。
事后,郑继成主动站出来承认是他杀死了张宗昌,并称这是为父复仇。韩复榘利用手中的媒体工具,大肆宣扬这一“复仇”的故事,成功引导舆论同情郑继成,制造出给蒋介石施压的假象。蒋介石最终顺应民意,颁发了特赦令。
然而,这一切真的如此简单吗?其中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首先,郑继成的父亲郑金声曾是冯玉祥的部下,冯玉祥是否也在背后参与了此案?其次,郑继成事后拿到了30万元的赔偿,这笔钱的来源又是何处?此外,韩复榘为何如此坚定地认为张宗昌有投靠日本的可能,若真如此,张宗昌为何又要接受张学良的邀请,回国担任抗日联军司令?
这些疑问或许永远无法解答,但有一点已经相当明确:张宗昌的死,最终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韩复榘。许多人认为,韩复榘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地设下陷阱,邀请张宗昌赴济南,然后让他遭遇“意外”。毕竟,张学良邀请张宗昌回国的目的并非让他重新掌握兵权,而是担心他会投靠日本。而蒋介石与张学良一样,并不希望张宗昌重掌兵权。
因此,张宗昌的死,或许早在历史的某个节点就已经注定。他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注定了他最终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中金汇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